跳转至

PCB设计

PCB设计流程

  1. 设计原理图
  2. 确认原理
  3. 检查电器连接是否完全
  4. 检查是否封装所有元件,是否尺寸正确
  5. 放置元件
  6. 检查元件位置是否合理(可打印1:1图比较)
  7. 可先布地线和电源线
  8. 检查有无飞线(可关掉除飞线层外其他层)
  9. 优化布线
  10. 再检查布线完整性
  11. 比较网络表,查有无遗漏
  12. 规则校验,有无不应该的错误标号
  13. 文字说明整理
  14. 添加制板标志性文字说明
  15. 综合性检查

PCB参数

6mil线宽,8mil线距,12/20mil焊盘

地线、电源线至少10-15mil以上

2A电流:0.5mm过孔

多层PCB设计原则

四层板,中间层多用作电源层+地层,注意电源、地平面的安排,电源、地就近打过孔与电源、地平面相连。

  1. 引脚之间尽量不要放线,特别是集成电路引脚之间和周围。

  2. 3点以上连线,尽量让线顺次通过各点,便于测验,线长尽量短.

  3. PCB多层板布线尽量是直线,或45度折线,防止产生电磁辐射。

  4. 不同层之间的线尽量不要平行,以免形成实际上的电容。

  5. 地线、电源线至少10-15mil以上(对逻辑电路)。

  6. 尽量让铺地多义线连在一同,增大接地面积。线与线之间尽量整齐。

  7. 注意元件排放均匀,以便安装、插件、焊接操作。文字排放在当前字符层,方位合理,注意朝向,防止被遮挡,便于出产。

  8. 元件排放多考虑结构,贴片元件有正负极应在封装和最终标明,防止空间抵触。

  9. 现在印制板可作4—5mil的布线,但一般作6mil线宽,8mil线距,12/20mil焊盘。布线应考虑灌入电流等的影响。

  10. 功能块元件尽量放在一同,斑马条等LCD附近元件不能太近。

  11. 过孔要涂绿油(置为负一倍值)。

  12. 电池座下最好不要放置焊盘、过孔等,PAD和VIL尺寸合理。

  13. 布线完成后要仔细检查每一个联线(包括NETLABLE)是否真的连接上(可用点亮法)。

  14. 振荡电路元件尽量靠近IC,振荡电路尽量远离天线等易受搅扰区。晶振下要放接地焊盘。

  15. 多考虑PCB多层板加固、挖空放元件等多种方式,防止辐射源过多。

3W原则

在PCB设计中为了减少线间串扰,应保证线间距足够大,当线中心间距不少于3倍线宽时,则可保持大部分电场不互相干扰,这就是3W规则。

3W原则是指多个高速信号线长距离走线的时候,其间距应该遵循3W原则,例如时钟线,差分线,视频、音频信号线,复位信号线及其他系统关键电路需要遵循3W原则,而并不是板上所有的布线都要强制符合3W原则。

img

满足3W原则能使信号间的串扰减少70%,而满足10W则能使信号间的串扰减少近98%。

3W原则虽然易记,但要强调一点,这个原则成立是有先前条件的。从串扰成因的物理意义考量,要有效防止串扰,该间距与叠层高度、导线线宽相关。对于四层板,走线与参考平面高度距离(510mils),3W是够了;但两层板,走线与参考层高度距离(4555mils),3W对高速信号走线可能不够。3W原则一般是在50欧姆特征阻抗传输线条件下成立。

一般在设计过程中因走线过密无法所有的信号线都满足3W的话,我们可以只将敏感信号采用3W处理,比如时钟信号、复位信号。

20H原则

是指电源层相对地层内缩20H的距离,当然也是为抑制边缘辐射效应。在板的边缘会向外辐射电磁干扰。将电源层内缩,使得电场只在接地层的范围内传导。有效的提高了EMC。若内缩20H则可以将70%的电场限制在接地边沿内;内缩100H则可以将98%的电场限制在内。

“20H规则”的采用是指要确保电源平面的边缘要比0V平面边缘至少缩入相当于两个平面间层距的20倍。

这个规则经常被要求用来作为降低来自0V/电源平面结构的侧边射击发射技术(抑制边缘辐射效应)。但是,20H规则仅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才会提供明显的效果。

这些特定条件包括有:

1、在电源总线中电流波动的上升/下降时间要小于1ns。

2、电源平面要处在PCB的内部层面上,并且与它相邻的上下两个层面都为0V平面。这两个0V平面向外延伸的距离至少要相当于它们各自与电源平面间层距的20倍。

3、在所关心的任何频率上,电源总线结构不会产生谐振。

4、PCB的总导数至少为8层或更多。

img

五五原则

印制板层数选择规则,即时钟频率到5MHz或脉冲上升时间小于5ns,则PCB板须采用多层板,这是一般的规则,有的时候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,采用双层板结构时,这种情况下,最好将印制板的一面做为一个完整的地平面层。